熊芳芳31年教龄,还有7年就退休了,辞职了,你怎么评价?
很高兴回答您提出的问题。
近几天,深圳教师熊芳芳的辞职信引发舆论关注,她本人也再次发贴予以澄清和表白,并自命为“写辞职信走红网络教师”。
教师辞职跳槽并不值得大惊小怪,或许这种现象将成为常态。近年来公务员跳槽的事就时有发生,而且多是水平能力不错、有一定级别的官员。就山东而言,如原济宁***、原潍坊***等。
那么究竟是“体制对不起我”,还是“我对不起体制”?说起来,体制内辞职跳槽的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:
一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、工作经验和管理才能,个人前途已经基本透明的;
二是有一定人脉、关系、门路,或者已有合适的岗位预约聘请的;
三是专业不对口、不适应或者对现任工作感觉劳累、倦怠的;
五是有一定经济基础、辞职后即使事业无成,也没有后顾之忧的;
六是被丰厚的薪资待遇诱惑而吸引的;
七是预见到岗位职业面临的某种潜在危机和风险、而又不便公开的;
……
这样来看,作为教师的熊芳芳的辞职就不足为奇了。
首先,她从教31年,再有7年退休,按程序正常辞职法律上允许。到退休年龄后,会领取不菲的养老金,后半生衣食无忧。是自己的,谁也抢不了去。
其次,“不愿一生被人安排”,“愿以另一种方式”、“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次”,毕竟“生命无法重来”,“我想将这7年赏赐给自己”。简短的辞职信,其心境、性格和向往,不是表露无遗了吗?人各有志,岂可勉强?
再是,体制培养、锻炼、成就了她,辞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,必定经历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。而且,不可能不感恩,不可能不留恋。“递辞职信的时候,豪迈和凄凉参半,有决绝也有不舍”。“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了31个春秋”,“感恩一切遇见”,愿“”在同一片蓝天下,与你们重逢”。这里,既有对体制的挑战,也是复杂心境的展现。
最后,熊芳芳老师一定想好了、并且选定了去路。“有人说南京大学向我发出了邀请(其实是潘知常教授创立的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)……”
事实上,她自己坦承并不是什么正高级教师或特级教师(“最糟糕的是,全网自动为我晋升了正高和特级”),只是教师队伍中的普通一员。人们大可不必为之惋惜,或者“骂我太傻”、“说我精明”、“说我清高”、“说我逐利”,只有默默为她祝福。
但是,我们在钦佩熊芳芳老师的直率和真诚的同时,不能不联想到下面的几个问题:
1、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留学生选择留在国外?或许等祖国最需要的时侯再冲破阻力选择回国,就象钱学森等科学家一样?或者在国家足够强大了之后,再被吸引回国,而不致像现在这样面对国外肆虐的***疫情包围、想回也回不了?!
2、为什么有些体制内官员职务待遇不薄,职位和前途是不少人毕生都难以企求的,他们竟然忍心一走了之,给下属们和后来者留下一片迷茫?
3、为什么像熊芳芳这样优秀的教师,也要冲出体制的笼子,去追寻“诗和远方”?而且,她选择以“辞职信”的形式,高调宣布辞职,究竟在向外界宣示什么?难道仅仅是为了扩大影响、为日后新的工作开拓***的广告效应?
这一切除了体制、机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,经济社会人才竞争使然之外,最该脸红的当数我们的教育(包括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)了!
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早已明确,但路径一直还在探索。期望2020年开始,教育有新的思考、新的觉醒、新的对策、新的突破,而不单单纠缠在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上。
以上回答还满意吗?如果认同请予转发;如有不同看法,欢迎留言参与讨论!
(文中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告知即删)
人各有志,各有千秋。熊芳芳也许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,安心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。每一个人的三观、理想、追求不同,从事教坛辛勤耕耘了三十一年,辛苦了!"她不愿一生被人安排"而申请辞职,世界那么大,很想去看看。愿熊老师前程似锦!
我也看到了熊芳芳老师的这条新闻。
我向来不愿意评价别人的选择,更不会去评价别人的人生。
不管在世俗眼里多么地辉煌或者多么地可惜。
当年,庄子和慧子在桥上看鱼儿游泳,庄子就说,你看这鱼儿游得多快乐啊。
惠子反驳说,你不是鱼,怎么知道鱼快乐呢?
庄子并没有被难住,马上就对答:
你不是我,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?
所以,人跟人的情感并不相通,世界观也难以互相理解,
即便是我们都要吃喝拉撒,有的人非大鱼大肉不可,
但是有的人就是粗茶淡饭一生。
有的人放着***厚禄不要,非要去山村支教,就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,摆脱贫穷的命运。你说他们是不是很傻,可是在人家自己看来,生命是有意义的呀!
我知道熊芳芳老师对于这个选择已经思考了大概七八年,她在教师岗位上已经兢兢业业干了三十一年,据她自己说,她常常给学生录入作文,就是把写好的作文再打字打到电脑里,这么多年已经打了四五百万字。
试问有几个老师有这样的心血,肯为孩子下这样的功夫。说实话,这样的老师,不管有没有国家这个铁饭碗,到哪儿工作人家不会重视呢?
市场经济就是让有能力的人发挥自己的才华的。年薪百万的工作已经向熊芳芳老师抛出橄榄枝。她也愿意为自己内心的梦想去尝试一下。
在我看来,这种敢于为自己活一次的勇气,也是万里挑一的。人只要选择,就一定会面临风险,但是,以现在教育培训的市场行情来看,熊老师的胜算很大。
羡慕她,在那个闷热的被蚊子咬醒的晚上,做出了这么惊天动地的选择。
她有诗和远方,她有足够干粮,她有满腹才干,她明了自己需要什么。她可以这么做。绝大多数教师不可能。首先家无余粮,支撑不了几个月;其次能力不足,人家未必需要;再次诗歌早已变成稀饭馒头,梦想化成啤酒和香烟了;自己需要什么,已经不重要了。
毕竟,这是一位优秀教师,突然辞职的确让人觉得有点可惜,有点不舍!但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,随她去罢!从此以后,她自由了,也许由此能找到新的人生方向,开辟一片新的天地。
记得熊培云的一位师长曾对他说过一段话:“在一个广场上,人挤人,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,但如果你站得再高一点,看得再远一点,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。”熊培云由此悟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:自由在高处。
——自由是需要资本的,前提是你要具备走向高处的能力。熊芳芳老师为什么敢于辞职,而一般的教师却没有这个胆量?原因就在于她走向了高处,站得高,看得远,看清了体制内的拥挤,想自由安排自己退休前7年的生活。都说“高处不胜寒”,但高处也确有自由,能让人看清人生的方向,这就是“自由在高处”的道理。
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,个人管见,不当之处,欢迎“关注”作者继续交流!